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國際勞動】工會與非正職勞工---南韓工會的策略行動

隨著多元僱用型態的失速發展,勞動市場呈現兩極化現象,正職勞工與非正職勞工在同一企業或供應鏈中提供勞務,其勞動條件卻有天壤之別。以正職勞工為主要成員的工會組織,其思維與行動向來只聚焦於會員薪資和福利的爭取,而企業則想方設法僱用彈性較高而成本較低的非正職勞工,其結果不僅推升了正職勞工與非正職勞工的差距,工會的組織規模也因正職人力被取代而出現減縮,成為勞工運動的一大障礙。工會與非正職勞工之間的連結,已成為工會不得不去認真思考和行動的課題。最近,南韓工會在對應非正職勞工問題的策略行動相當積極,值得借鏡。


根據南韓就業與勞動部2014年的研究,正職勞工的平均時薪是18,426 韓元,而非正職則是11,463韓元,兩者差距4成。



如再依企業規模進行比較,則300員工以上企業的正職勞工平均時薪為30,866元,而300員工以下企業的非正職勞工平均時薪則僅10,674元,兩者相差近3倍。有趣的是,大企業的非正職勞工平均時薪不僅高於小企業的正職勞工,也比小企業的非正職勞工高出近1倍。此一現象除說明了企業規模對薪資的影響,也凸顯了受僱於供應鏈下方企業的勞工,不管正職或非正職,因企業獲利力的侷限而受害。諷刺的是,這群不被工會保護傘直接遮蔽的對象,卻也是與工會疏離感最高的一群,而其時薪的調高,並非直接來自勞資協商的結果,而是得利於政府連續五年調高最低工資標準。




南韓工會所採取對應非正職勞工問題的策略行動,其一是與雇主協商,工會接受正職勞工較低的調薪,換取企業提高非正職勞工的轉正人數或勞動條件;其二則是成立基金提供下游外包企業(subcontractors)非正職勞工的協助。(This strategy includes such measures as labor unions for regular workers accepting a lower raise in wages in exchange for improved conditions for irregular workers and creating a fund to provide irregular workers with assistance.) 



以南韓健康及醫事工會(he Korea Health and Medical Workers’ Union (KHMU))為例,該工會於2007年同意以30%調薪由企業用於非正職勞工的轉為正職,結果2400名非正職勞工因此獲得身分轉正,頗受好評。在2015MERS爆發期間,醫事人力嚴重不足,導致工會會員被迫延長工時,而病患的人權也受到傷害,今年該會的行動主軸,除了持續推動非正職勞工的轉正外,在改善非正職勞工待遇的前提下,同意企業增僱非正職勞工,以解決人力不足的嚴重問題。工會的策略兼顧了企業用人的彈性需求和對非正職勞工的協力,相當務實。


另一實例則是南韓金屬工會(Korean Metal Workers’ Union)起亞汽車(Kia Motors)分會,該會計畫召開臨時代表大會討論是否由會員捐款成立基金,用來改善銷售和修理部門非正職勞工的勞動條件,包括外包契約的勞工在內。
(以上內容參考Workers setting up strategies to narrow gap between regular and irregular positionsBy Jeon Jong-hwi, staff reporter
 

面對非典型僱用的常態化發展,工會對非典型受僱勞工的看法必須與時俱進。當全球各國皆已接受非典型僱用的現實,且比例正在失速擴張,代表非典型僱用有其市場的需求性(包括企業與受僱者),更有其全球競爭的現實考量和壓力。基此,工會與其抨擊非典型僱用的罪惡和濫用,毋寧以正向思維和積極行動來回應非典型僱用所衍生的問題。工會藉由對非典型就業勞工議題的介入,透過立法和集體協商,逐步改善非典型受僱勞工薪資低、工時長、就業不穩定,以及就業歧視等問題,從而強化與非典型受僱勞工的連結,甚至將渠等吸納為會員,或整合到工會的集體行動中,這是工會應走的大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