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工運事件簿 ─ 四】拉德洛大屠殺(The Ludlow Massacre 1914)

一起罷工事件,在百年之後仍被世人注視,並不單純因為衝突演變成屠殺,而在於事件促發了社會良知,以及後續的改革行動。一個社會在衝突之後,唯一的救贖,在於願意付出一切努力來守護人的尊嚴與價值,而非寬恕或遺忘。在歷史的明鏡之前,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定格的罪行及其所造成悲劇,而是一連串動態的光影交錯,其中揉雜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構面的重建,以及來自人性幽暗與光明的辯證。看到了興替,才能在歷史鏡前謙卑且自信。


拉德洛(Ludlow)是克羅拉多州(Colorado)南部的小城鎮,拜洛磯山礦脈和鐵路開通之賜,成為移民勞工翻轉生命的山城,更是礦產公司眼中的禁臠。
1910年,從事礦業的受僱勞工近16000人,其中近半受雇於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所擁有的「克羅拉多油鐵公司」(Colorado Fuel and Iron)。該公司總部設於紐約百老匯26號,搖控著遠端的搖錢樹。


挖礦如同賭命,職災風險極高,收入也不穩定。1912年,克羅拉多州礦災致死率為千分之7.055,高於全國均值的3.151913年,當地計有110位礦工因作業意外而死亡,留下51位寡婦,108位失怙的孩童,足見風險之高。而礦工的收入則以量計價,不僅重量屢被低秤,如果被分配的場區礦源貧瘠,不足基本產量,也只能靠公司微薄補貼勉強維生,一年不到4000美元的收入,又被限定在公司指定的商店消費。在如此惡劣的勞動條件下,礦工的不滿情緒終於在19139月以罷工方式傾瀉而出。

發生罷工之後,1200名礦工及其家屬被趕出公司的宿舍,棲身於美國礦工工會( United Mine Workers of America (UMWA))租地搭建的帳篷之中,準備進行長期抗爭,而1914420日屠殺悲劇即發生於斯。


礦產公司採取對抗罷工的主要手段,除了大量招募替代人力外,還將保全工作外包給專業的保全公司,負責保護私有財產和生產活動,而國家警備隊則負責外圍。發生屠殺的起因,來自於一名替代工人遭人殺害後棄置於帳篷附近,公司保全認係罷工者所為,於是雙方發生了槍戰衝突,也把國家警備隊捲入其中。在一日的槍戰中,雙方各有死傷,死亡人數說法不一,界於19-26人之間,但確定的是,有2名婦女和11兒童死在衝突結束後被放火焚燒的帳篷之內,此一悲劇瞬即被揭露,全國為之慟然。然而,最令人喟嘆的是,衝突並未因悲劇而停止,在接連的10天之中,礦工展開武力報復,四處破壞公司資產和設備,並與保全及警備對發生槍戰,造成更大的傷亡。整起罷工事件,賠上了69-199條生命。


屠殺事件之後,國會在公眾壓力下成立了調查委員會(the House Committee on Mines and Mining),也因此催生了「每日8工時」和「禁止童工」的立法。而備受責難的洛克菲勒家族則聘請勞動關係專家進行管理改革,包括成立工人代表委員會處理勞動條件、安全、衛生和休假等事務,禁止對工會會員採取歧視,以及成立公司工會等改革,皆得到勞工的支持。此外洛克菲勒家族為洗刷污名,也在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先軀艾維.李( Ivy Lee)的建議下展開對受害礦工家屬的慰問與扶助、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並建立傾聽申訴的機制,這些措施,後來被視為處理衝突的典範,也讓洛克菲勒家族贏得人道關懷的令譽。


在這起被視為美國史上最大型的礦工罷工事件中,礦工工會幾乎破產,工會的法律地位也沒有得到承認,而罷工者遭到逮捕的人數逾400人,其中332人被以謀殺罪起訴,大批礦工被迫離開賭命之地。從現實的觀點來看,工會和罷工者似乎白忙一場,也是惡夢一場,然而從後續激盪的效應來看,卻又看到對勞動立法的催生和勞動人權的推進產生巨大的作用,或許這就是工會之惡之必要吧。


附帶一提的是,在1910年代,美國私部門的工會會員約占受僱勞工的7%,工會的合法地位仍不被資方承認,當年的勞資爭議卻激烈無比,工會會員不僅團結,也具有抗爭的勇氣和決心,工會更是緊密與勞工站在一起。之後,隨著工會的快速發展,團體協商的普及,美國工會於1960年代達到高峰,隨之而來的衰退卻至今難以止步。目前美國私部門工會會員占受僱勞工的比例已下降至7%,回到百年前的水準,頗有百年輪迴的況味。美國工會的消長,固然受到產業結構和政經環境變遷的衝擊,但工會組織的官僚化與僵化,以及疏離於公民社會的連結,都是自我沉淪的病徵。(勞動小編之工運事件簿系列4


◎孟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