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工運事件簿 ─ 十二】2012年印尼大罷工

台灣企業出走與政府的政策引導雖非「若合符節」,但政府在西進和南進的佈局,對企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定向作用。當前新政府因兩案關係進入冷和時期,新政府高舉南進大纛,宣示將擴大和分散海外市場,南進政策已然成為顯學。然而,海外生產基地和市場的開拓,除了看到機會和前景外,更須注意風險與危機,尤其是台商向來最輕忽的勞工運動。越南、緬甸、柬埔寨如此,印尼更是如此。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國際勞動】 阿根廷公部門員工展開新一波行動

201512月,阿根廷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走馬上任,劍及履及進行經濟改革,採取削減支出,減少政府預算赤字的緊縮政策,並大幅裁減公部門員工。政府急進的改革固有其現實的壓力和高遠的目標,但因缺乏溝通,引起公部門員工一波又一波的罷工和示威活動,為改革計畫帶來重重阻力,也為社會安定帶來威脅。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工運臉譜 ─ 九】葛迪洛(Elba Esther Gordillo)




20132月,葛迪洛步出私人飛機即遭警方逮捕,罪名是侵占和組織犯罪,新聞立刻震撼全球。大家好奇的是,工會哪來那麼多經費被挪用?高達2億美金的巨款又用到哪去?

【國際勞動】非洲大陸的移工議題

當全球關注歐洲難民和移工所造成的衝擊,非洲大陸內部的勞動力移動現象也成為焦點,如何統合非洲國家之間對勞力自由移動(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Africa)的共同行動和目標,被視為促進非洲大陸經濟發展和解決青年就業問題的重要倡議,也是紓解歐洲難民和移工壓力的方法之一。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國際勞動】歐洲工聯(ETUC)支持歐盟「全齡健康職場」運動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全球每年死於工作意外或工作有關的疾病的人數約230萬人,平均每15秒即有1人因工死亡,而每年因工作意外受傷的人數更高達31700萬人。因職災和疾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全球GDP4%。

【工運臉譜 ─ 八】德賽(Jayaben Desai 1933-2010)

照片中腋下挾著皮包者即是罷工事件的關鍵人物德賽女士(Jayaben Desai )

一個印度女性移工,不屬於任何工會組織,只想在倫敦認真工作養家活口,如此素樸想望,在公司經理變臉之後,就離她愈來愈遠。她選擇站出來,竟因此意外走進英國的工運歷史.......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國際勞動】比利時延長工時惹怒工會

比利時工會為了抗議政府計畫將每週工時從38小時延長為45小時,已計畫舉行全國總罷工和大型的示威抗議活動。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國際勞動】工會成為墨西哥幫派的新目標

墨西哥幫派猖獗程度居全球之冠,除了販毒之外,恐嚇外資企業及綁架勒索也是常見手段。跨國公司為了自衛,往往必須僱用私人保全武裝自己,但還是防不勝防。企業幹部被派駐墨西哥,總是提心吊膽,深怕客死異鄉。不過,最近幫派的目標逐漸轉向工會,嚴重威脅到工會的財務與運作。

【工運臉譜 ─ 七】喬安.傑桑(Joan Jessome )

一個最令人討厭的女人,也是一個不可折服的(unbreakable)工會主席,從她開始參加工運到宣佈退休,她的敵人從來就不曾少過,而她所領導的抗爭也不曾失敗過。贏了再贏,是她的赫赫戰功。她與四位省長交手過,總是堅持到對手讓步為止,她就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政府及一般勞工工會」(the Nova Scotia Government and General Employees Union, the NSGEU)的主席-喬安.傑桑(Joan Jessome)。她的人生充滿驚奇和張力。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工運事件簿 ─ 十一】菲律賓雀巢工會的抗爭事件


菲律賓知名工會領袖佛圖納

近年來,在外資持續湧入和跨國企業競相佈局東協的帶動下,菲律賓的經濟成長相當耀眼,就業市場也日漸熱絡。菲律賓政府為吸引外國投資,除在政策上提供多項優惠措施,在勞動條件和環境保護上也採取相對寬鬆的規範。經濟掛帥的政策引導,雖然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卻衍生諸多社會問題,包括財富分配不均,勞資關係緊張,以及環保污染等問題。而政府決策的不透明和貪腐問題,也屢屢招致民怨。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工運臉譜 ─ 五】華勒沙(Lech Walesa)


1980年華勒沙在造船廠領導罷工之英姿 

 

不久前,中外媒體大幅報導華勒沙(Lech Walesa)曾在共產黨執政時期擔任秘密警察的線人,讓這位曾率領波蘭團結工聯對抗共產政府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工運英雄,在沉寂多年之後再次引起世人的注意。朋友問我對這則新聞的看法,我則淺笑以回。我認為,在權力之前,謊言與背叛本即常見,華勒沙在共黨威權下做過任何攀附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套用他在選總統時所喊的口號:「我並不想,但我別無選擇」(I don't want to, but I've got no choice)。

【工運事件簿 ─ 十】史上最長的罷工

19393月到195311月,愛爾蘭首府都柏林(Dublin)一家「道尼小酒館」(Downey’s pub)長達14年的罷工事件,創下了史上最長的罷工紀錄。雖然罷工規模極小,而工會也只不過在酒店門口拉起糾察線,派人拿牌宣示罷工糾察中,但工會為了捍衛會員的工作權,與酒店進行持續14年的鬥爭,確實讓人佩服工會對理念與原則的堅持。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工運事件簿 ─ 九】1945年加拿大福特汽車工人罷工

福特汽車公司創立於1903年,創辦人亨利·福特被稱為「幫美國裝上車輪」的人。1913年,福特公司採用泰勒時動管理模式設立汽車裝配流水線,利用模組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大幅提高汽車裝配速度,為公司帶來快速擴張的能量。

【國際勞動】Ubern司機協會=黃色工會?

標榜分享經濟的Ubern計程車,除在各國引發經營合法性之爭議外,其與旗下司機之間也存在著身份認定的問題。據報導,Ubern在美國加州和麻州兩地與司機間的爭議已經獲得協議,公司承諾提供1億美元協助司機成立司機協會(the Independent Driving Guild),用來「保護、支持和連繫在分享經中工作的司機」(protect, support and connect workers in the sharing economy),而司機則同意維持「獨立契約者」(independent contractors)的身份,而非具有勞動關係的受僱者(employees)。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國際勞動】16歲當工會主席




對大部份國家而言,16歲的青少年通常還在校園,只有少數進入職場或接受學徒訓練,但在玻利維亞(Bolivia),一名16歲的青少年在經歷多年童工職涯淬鍊,已成為一個童工工會的主席。工會名稱為「UNATSBO」,代表60萬在玻利維亞合法和非法工作的童工。(圖片來源:http://www.ntd.tv/en/news/world/south-america/20131226/84176-bolivian-children-push-government-to-lower-working-age-to-12.html)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工運臉譜 ─ 四】列翁·茹奧(Léon Jouhaux1879-1954)




2016年,台灣實施每週正常工時40小時,號稱勞動條件的重大改革。然而,此一縮短正常工時的舉措,一則來自勞工原有國定假日的調移,二則並未真正落實週休二日,因此引起部份勞工團體的不滿,立法院對勞動部修正勞基法施行細則改採審查後予以退回,留下爭議。(圖片來源:http://la-loupe.over-blog.net/page/238)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國際勞動】難民兒童比其父母更受企業歡迎

土耳其是難民通往歐洲的重要路徑,尤其是逃避內戰的敘利亞難民,更是透過各種管道湧入土耳其,再借道希臘奔向歐洲。目前歐盟在難民政策上已趨保守,土耳其成為阻止難民前進歐洲的關卡。歐盟除提供土國70億歐元為難民安置基金外,並以提供土耳其免簽入歐為誘因,期盼土耳其確實執行難民安置協議。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工運臉譜 ─ 二】阿瑟·斯卡吉爾(Arthur Scargill)







探討英國的勞工運動發展,少不了審視礦工工會的抗爭歷史,如同研究國際勞工運動歷史,不能不論及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而討論英國礦工及其工會的抗爭歷史,則又無法不去正視礦工鬥爭的代表性人物-阿瑟·斯卡吉爾(Arthur Scargill)。在歷史的推演過程,居於發軔或轉折點的人事物,不論成敗與功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後人走在耙梳歷史的小徑,面對遺留的印記,不論是清晰或模糊,終究無法掩耳遮眼側身而過,假裝沒看過或未曾發生過。(圖片來源: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olitics/margaret-thatcher/9982970/Margaret-Thatcher-Scargill-attacked-by-miners-he-once-led.html)

【國際勞動】數位時代自營作業勞工之議題

德國柏林市中心,「Betahaus」擠滿了年輕的自營作業者(self-employed workers),其中有開發者(developers)、設計人員(designers)、翻譯工作者(translators)等等,人手一部手提電腦,在這個由政府提供的「共同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s)裡築夢….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工運事件簿 ─ 八】1926年英國總罷工

英國勞工運動向來被視為一個櫥窗,從中可以看到工業革命之後勞動者集結抗爭的歷史和當今重要勞動議題的動態。英國勞工運動的歷史縱深,提供我們足夠的資料從時間軸線來審視勞工運動不同剖面的特徵和意涵。即便在全球化、區域化和在地化交錯的今日,英國的工運在全球多元化的工運光譜中仍具有一定的指標性。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工運臉譜 ─ 一】雪莉卡爾(Shirley Carr)






一個礦工女兒,憑藉著對勞工運動的熱情與使命,積極參與工會活動,並將工會組織與公民社會緊密連結,跳脫傳統工會的階級意識,型塑加拿大勞工運動的公共性,這是雪莉卡爾(Shirley Carr)留給加拿大整體社會和工會組織的最大遺產。(圖片來源:http://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shirley-carr/)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工運事件簿 ─ 七】1946年澳洲皮爾巴拉罷工(1946 Pilbara strike)

皮爾巴拉(Pilbara)座落於澳洲西北部,行政區域屬於西澳。該地區由於地層富含鐵質,形成西北澳著名的「紅土藍天」。對礦石業者而言,西北澳是必爭之地,全球第三大礦業公司力拓(Rio Tinto)集團發跡於當地,而台塑集團所投資的鐵橋公司((FMG Iron Bridge)也在當地。皮爾巴拉(Pilbara)對觀光客而言,2011年上映的電影「Red Dog」的故事和場景是一大賣點,而每年7-10月的野花季更是視覺的獨特饗宴。盛開的黃色芙蓉、野風信子(bluebells)、粘桂皮、毛拉花(mulla mulla)處處綻放,五顏六色的原野繁花展現萬物復甦的活力。對勞工運動歷史有興趣的人來說,1946年皮爾巴拉罷工事件則有其特殊性,與一般的勞資爭議大異其趣,頗值探究。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工運事件簿 ─ 六】1894年普爾曼罷工(The Pullman Strike )

每年51為國際勞動節,但美國和加拿大的國定勞動節卻是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一般人認為美國勞動節源自於188294紐約工人要求「38制」的遊行,但真正由美國國會投票通過,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President Grover Cleveland)簽署法律成為聯邦假日,則是1894普爾曼罷工事件之後。換言之,普爾曼罷工催生了美國勞動節,自有其歷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