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工運事件簿 ─ 八】1926年英國總罷工

英國勞工運動向來被視為一個櫥窗,從中可以看到工業革命之後勞動者集結抗爭的歷史和當今重要勞動議題的動態。英國勞工運動的歷史縱深,提供我們足夠的資料從時間軸線來審視勞工運動不同剖面的特徵和意涵。即便在全球化、區域化和在地化交錯的今日,英國的工運在全球多元化的工運光譜中仍具有一定的指標性。



然而,英國勞工運動的光華與悲愴,其實大多來自產業別的工運組織帶領勞工堅忍抗爭,而過度官僚化和政治化的全國總工會鮮少在不同戰役中現身,或許那些身居要津的工會老大(big labors)胸懷高瞻遠矚的戰略,為了贏得永恆的戰爭,不得不西裝革履一身華麗在政治場域中虛矯穿梭,以致無暇傾聽底層勞工的吶喊。


1926年英國總罷工是由英國總工會(the Trades Union Congress (TUC))主導的全國總罷工事件,既是英國勞工運動史上的唯一,更是徹底失敗,甚至屈辱至極的罷工事件,其中來自工會上層政治的操作,被視為裂解勞工力量的關鍵因素。


本件總罷工事件,起因於礦工對減薪和延長工時的抗爭。英國礦業在一次世界大戰後面臨美國和波蘭等國的競爭,造成嚴重出口衰退。19256月,英國煤礦業者提出減薪和延長工作時間的要求,引起礦工強烈的反彈,英國礦工聯合會(the Miners Federation of Great Britain (MFGB)拒絕資方減薪之要求,勞動關係陷入緊張情勢。保守黨政府於是在731宣佈提供九個月維持工資的補助金計畫(subsidized the mineworkers’ pay for nine months),並要求勞資雙方找出合理的解決方向。在此同時,保守黨政府和資方為應付未來罷工可能造成的衝擊,已積極著手進行各項應變計畫,其中包括成立國家警備隊,訓練維持「必要服務」(essential services)的替代人力,囤積足供全國2個月使用的煤礦,以及成立礦業調查委員會進行產業調查和改革計畫。


19263月,礦業調查委員(the Samuel Commission)綜合各界看法提出完整報告,建議政府取消工資補助計畫,勞工薪資降低13.5%,協助礦業度過蕭瑟時期。同時,資方也對外宣佈,如果工會不接受減薪要求,各礦場將自51關廠歇業。英國礦工聯合會拒絕接受政府和資方的強勢威脅,結果資方於51當天關廠,受影響而無法上工的礦工超過百萬人。為聲援礦工的抗爭,英國總工會宣佈於53進行全國總罷工,全力支持礦工的訴求。此一爭議案件,源自勞工不服從資方的決定,因此也被列為「不服從運動」的事件之一。


罷工從5412日,期間最高罷工人數高達300萬人,罷工規模可觀,也確實造成政府部份功能失靈,但整體氣勢由盛轉衰卻如重力加速度般急轉直下,敗象早現。如果說,總工會從罷工一開始就在尋找如何扭身下台的機會,其實一點也不誇張。論者認為總工會事前未做好罷工準備,罷工行動中又無法整合各工會的意見與行動,最後落得倉皇投降,還遭致背叛礦工的罵名,以及會員瞬間流失百萬的內傷,真是屈辱至極。


雖然1926年英國總罷工以失敗收場,卻也因為失敗而凸顯其在勞工運動的歷史地位,並引起後人研究的興趣,或許這就是歷史的無情與可愛之處。對於總罷工的嚴重挫敗,後人歸納出下列原因:總工會基於人道理由(humanitarian reasons)拒絕要求勞工切斷「必需的服務」(essential services),如電力、醫療、電信等,以致無法對政府造成壓力,甚至造成內部對「必需的服務」與「非必需的服務」的爭辯與困惑。總工會企圖鞏固其在全委會和省級委員會的威權,卻疏於對罷工者提供必要的「賦權」(empowerment for strikers),導致不少由左翼領導或厭惡工會中央集權的團體無法信託總工會。


總工會全委會成員大都追求個人權力遠甚於執行罷工來尋求有利解決方法。總工會未能與礦工聯合會保持良好互動,導致完全失去該會對總工會的支持。政府對此次罷工已做足因應的準備,有計畫進行部份產業的控制,維持必要服務的供應。政府切斷所有外部(含國外)對罷工團體的財務援助。


這起罷工事件,由英國總工會主導,目的在支持礦工維持合理的工資和工時,結果總工會不僅未得到礦工聯合會一句感謝,竟弄到反目成仇,落得裡外不是人。而諷刺的是,政府之所以透過中間人進行斡旋,替總工會鋪設結束罷工的台階,保住總工會的顏面,竟是因為清楚看到總工會已無法掌控罷工行動,擔心罷工被左翼團體導向暴力革命。政府與總工會從對立到和解,對解決礦工問題並無任何實質進展,或許這就是政治的高明與齷齪吧。(勞動小編之工運事件簿系列8





◎孟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