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工運臉譜 ─ 三】菲力普.蘭道夫(A.Philip Randolph)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A._Philip_Randolph)

一個黑人工運領袖、記者、民權鬥士、演說家,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黑人之一。


菲力普.蘭道夫(1889-1979)出生於佛羅里達,父親是裁縫師,也是牧師。自幼承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高貴的品性和自信。他與哥哥就讀餐飲學院,是當時佛州唯一開放黑人就讀的高等學校,但他的一生並未從事餐飲工作,反而喜歡打打零工,並把時間花在唱歌、演戲和閱讀。他從黑人靈魂歌曲(The Souls of Black Folk )中得到許多有關公平正義理念的啟蒙。


1911年,他搬遷到紐約,除了打打零工外,也在市立學院修習社會科學,厚實自己的論述能力。1913年,他娶了一個擁有哈佛碩士學位的寡婦,也是成功的創業家為妻,得到一生無虞匱乏的資金後援。


在紐約期間,他結識了哥倫比亞法學院青年學生Chandler Owen ,經常一起研究馬克思的經濟和社會理論,更堅定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念。他們除了一起創立就業服務公司協助非洲移民就業,還在美國社會主義黨的協助下發行種族月刊「信使」(Messenger),鼓吹反私刑、反一次世界大戰、堅決為社會整合而戰、組織黑人工會等議題。該雜誌被美國司法部門認為是最危險的黑人刊物。


19265月,菲力普.蘭道夫組織了美國第一個黑人工會--「臥車搬運人員兄弟會」(the Brotherhood of Sleeping Car Porters),並當選為該會主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超過51%的鐵路搬運人員皆成為會員,足見其組織能力。


蘭道夫在工運上的主要成就,表現在與普爾曼公司(The Pullman Co)的10年抗爭。該公司以製造豪華車廂(含臥舖、餐廳等)著名,曾於1894年發生過「普爾曼大罷工」事件。在鐵路勞工運動史上,財力雄厚的普爾曼公司總是被捲入爭議之中,這與其在鐵路運輸的壟斷地位有關,也與其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有關,當然也反映當年鐵路勞工的團結與剽悍。


1928年,蘭道夫與普爾曼公司的爭議案件依鐵路勞工法(Railway Labor Act)程序進行調解未果,蘭道夫計畫發動罷工,但普爾曼公司則因受不了經常發生暴力事件,威嚇勞工將進行大量裁員,且謠傳該公司已僱用5000名替代人力來接替罷工者的工作,結果造成工會會員流失大半,工會還因繳不出電費和電話費而被斷電斷話。


1932年,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當選美國總統,積極重建鐵路產業關係,1934年完成鐵路勞工法修正案,保障鐵路搬運勞工的協商權,臥車搬運人員兄弟會在法律保障下迅速擴大勢力,會員人數增至7000人。1935年,普爾曼公司同意與工會進行集體協商,並於1937年達成協議,工會爭取到200萬美元的調薪、縮短工時及加班費等勞動條件。鐵路勞工法的修正,改變了勞資互動的法律地位,激勵勞工加入工會和集體協商的行動,也為蘭道夫鋪設一條穩健的工運之路,足見勞動法制對勞工運動的宰制與型塑的影響。


蘭道夫從工會領袖轉變成民權運動的主導人物,與其身為黑人精英的角色責任有關,也與當年風起雲湧的黑人運動息息相關,同時也反映了當年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的不公不義。蘭道夫將勞工運動與民權運動(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結合,固然是勢之所趨,但他能採取審時度勢的聰明策略,更顯示其政治視野與高度。1960年代被視為美國勞工運動的峰頂,正也是勞工運動與民權運動合流的階段,可惜後來工會退回以爭取會員經濟利益的戰場,與其他社會運動漸行漸遠,終而失去社會的支持。


「華盛頓大遊行」(the March on Washington)是蘭道夫在民權運動上的主要戰場,也是頭角崢嶸的階段。此一跨種族的運動從1933年開始,蘭道夫憑藉著卓越的組織動員和演說能力,逐漸成為運動的靈魂人物。1941年,蘭道夫協助說服羅斯福總統簽署8802號行政命令,禁止二戰期間國防工業存在任何員工歧視待遇。1948年,蘭道夫說服杜魯門總統簽署9981號行政命令,結束軍中的種族隔離措施。1963年,黑人領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King Jr)現身在由蘭道夫領頭的「華盛頓大遊行」,並對群眾發表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1964年美國國會民權法案(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內容規範了美國境內不得採取種族隔離,也規定對黑人、少數民族與婦女的歧視性作為為非法。它結束了美國自立國以來長期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被認為是人權進步的里程碑。


蘭道夫領導鐵路搬運勞工與普爾曼公司的鬥爭故事,被改編成「鋼鐵的正義」 (10,000 Black Men Named George) 電影上映。所謂一萬個名叫「喬治」的黑人,就是泛指鐵路搬運工人,近似於台灣人喜歡以「瑪麗亞」統稱外傭一樣,帶有歧視味道。


蘭道夫的工運事蹟,相較於他的民權運動成就或許失色許多,但他把勞工運動與民權運動整合,發揮「魚幫水」和「水幫魚」的相乘效用,則是以社會力攪動、抗衡和改變政治力的最佳組合模式。尤其在社會階層化和多元化的今日,不同族群依其利益、信念和價值組成不同壓力團體,各自推動各項改革倡議或運動,表面看似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實則受到諸多主客觀條件的侷限,容易流於曇花一現。各國勞工運動由盛而衰,固然來自經濟結構的快速變遷和工會治理的僵化,但勞工運動與其他社會或公民運動的脫鉤,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各國勞工運動漸有與公民運動合流或策略聯盟的反思與行動,這是值得期待的發展,也是蘭道夫留給當前工運人士的一門功課。(勞動小編之工運臉譜系列3





◎孟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