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國際勞動】數位時代自營作業勞工之議題

德國柏林市中心,「Betahaus」擠滿了年輕的自營作業者(self-employed workers),其中有開發者(developers)、設計人員(designers)、翻譯工作者(translators)等等,人手一部手提電腦,在這個由政府提供的「共同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s)裡築夢….


「共同工作空間」象徵經濟動態分支(dynamic branch of the economy)的增加,也是數位時代的表徵。大量憑藉數位科技從事自由工作的自營作業者,既未僱用員工,自己也未受僱於人,德國當前的勞動法令也不承認其勞工權利,無法享有最低工資和名副其實的社會保險,其脆弱的就業和所得狀態,愈來愈受到關注。而德國工會體系也對此一現象頗感興趣。


根據統計,2000年德國自營作業者約180萬人,目前則已超過230萬人。自營作業者平均月所得約1500歐元(1690美元)。2015年聯邦最低時薪標準的8.5歐元(9.5美元),並未適用於自營作業者。一項最近的研究指出,2009年約18%的自營作業者時薪低於5歐元,目前時薪低於最低時薪標準者為數不少。


德國工會體系對自營作業勞工之議題的關注,始於15年前德國服務勞工工會(German service workers’ union )。該會雖然注意到自營作業勞工的所得公平性問題,並成立自營作業勞工分會,提供各項諮詢服務,但成果極為有限。目前該分會會員約3萬人,占自營作業勞工總人數比例極低。


2015年,德國金屬工會(IG Metall)推動一項名為「公平集體工作運動」(the Faircrowdwork campaign),呼籲各界關注自營作業者在職場的公平性問題。該會發現,政府提供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s)免費使用「共同工作空間」,但自營作業者卻必須付費,而過去企業慣用短期勞工或分包勞力的現象,也因工會強化了監督而有改用自營作業者的趨勢,這群處於法令和工會保護邊緣的勞動新族群,可能淪為企業廉價勞力的來源。


德國產業工聯(industry union federation)為改善自營作業者在單一企業工作卻不被認定為勞工的問題,倡議對企業另課最低稅(compulsory minimum fee),並將自營作業者的勞動條件納入集體協議中。但這些議題都涉及修法程序,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16.05.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