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工運臉譜 ─ 四】列翁·茹奧(Léon Jouhaux1879-1954)




2016年,台灣實施每週正常工時40小時,號稱勞動條件的重大改革。然而,此一縮短正常工時的舉措,一則來自勞工原有國定假日的調移,二則並未真正落實週休二日,因此引起部份勞工團體的不滿,立法院對勞動部修正勞基法施行細則改採審查後予以退回,留下爭議。(圖片來源:http://la-loupe.over-blog.net/page/238)



相較於法國在1936年將48小時正常工時縮短為40小時,時間落差已達80年之久,國內企業還頻頻叫屈,真是莫名。而帶薪休假制度(paid vacations),法國也早在1936年率先實施,後來則成為國際勞動的共同基準,至今國內則仍有部份企業對勞工特別休假頗為計較,予人苛刻之感。


上述二項法國勞動條件的重大改革,就是來自於1936年的「馬提翁協議」(1936 Matignon Agreement),而代表法國總工會簽署此項協議之人,正是本文擬介紹的列翁·茹奧(Léon Jouhaux)。


列翁·茹奧出身於工人家庭,父親為火柴工廠勞工。1895年,列翁·茹奧就讀初中時,父親因工廠罷工而頓失收入,16歲的列翁·茹奧被迫輟學,轉入火柴工廠工作,從此開始接觸工會活動,並展開為勞工權益抗爭的一生。


1900年,列翁·茹奧發起反對工廠使用白磷的罷工活動,因而被企業解僱。他在失業之後,輾轉從事糖廠、肥料廠和碼頭工作,工作和收入均不穩定,還好火柴工廠勞工並沒遺棄他,經過多方爭取才得以復職,繼續領導火柴勞工工會。1906年,列翁·茹奧擔任全國火柴勞工工會秘書長,並當選法國總工會(General Confederation of Labour (CGT))的代表,開始參與全國性工會組織活動。由於才能出眾,表現出色,他在1909年便躍升為總工會的財務長,不旋踵又遞補了秘書長的職務,直到1947年卸任,期間長達38年,帶領法國總工會經歷了2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劇烈衝擊與挑戰。一個連初中都沒畢業的工人之子,在30歲就擠身法國全國性工會系統的權力核心,經久不墜,不得不令人佩服其才華與堅韌。


1936526,法國爆發總罷工事件,200萬勞工參與罷工,並出現占據工廠的激烈行為,造成社會極大壓力。左翼的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趁勢崛起,在大選中取得執政權。為了穩定經社秩序,新政府積極回應勞工訴求,立即出面協調勞僱團體進行集體協商,同年67日達成共識,列翁·茹奧代表法國總工會與雇主協會簽訂著名的「馬提翁協議」。該協議主要內容包括:(1)承認罷工為合法權利(2)廢除所有籌組工會的阻礙,包括工會代表權利、秘密選舉、不得解僱工會代表等。(3)依通貨膨脹情形,全面調薪7-12%。此外,政府配合勞資協商,提出五項修法保證,包括(1)有薪休假2週(2)每週正常工作時間為40小時(給薪48小時)(3)保障集體協商權(4)廢除公務員薪資法及一次大戰退伍軍人年金之稅負。


二戰期間,列翁·茹奧發動多次反戰的示威遊行,認為德國納粹的勝利將徹底破壞歐洲的民主,結果被希特勒囚禁在納粹集中營,時間長達四年多。戰後,列翁·茹奧有鑒於共產黨已滲透到工會系統,挾持工會進行政治鬥爭,他為了清除總工會內部共產黨的勢力,另組「社會民主勞工陣線」(the social-democrat Workers' Force (CGT-FO)),以行動表明堅決反對政治力量介入工會運作,並與共產黨劃清界線。此一舉動,被全球媒體廣泛報導,連當時國內中文報紙都刊登這則要聞。


在國際工運舞台,列翁·茹奧也扮演重要推手和領導者角色。他參與了國際勞工組織 (ILO)的籌設,並擔任理事職務,同時也獲選為「國際工會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的副主席,是當年國際工運的要角。附帶一提的是,「國際工會聯合會」後來更名為「世界工聯」(WFTU),為戰後最龐大的國際工會聯合組織。該會後來因反對馬歇爾計畫而造成內部分裂,多數民主國家另組「國際自由工聯」(ICFTU),兩大國際工會在冷戰時期相互較勁,直到2006111兩會合併為今日的國際工聯(ITUC)。這段國際工會分合的歷史,記錄了國際政治對國際工運的操弄與影響力,也見證了當前國際工運領袖具有從歷史中反省的能力與改變的勇氣,同時也象徵國際工會迎接經濟全球化之挑戰與回應的新里程。


1951年,列翁·茹奧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表彰其堅定反戰和爭取勞動人權的卓越成就與貢獻。1954年,他帶著一生的榮耀無憾辭世,留給後人典範與永恆追思。(勞動小編之工運臉譜系列4





◎孟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