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工運臉譜 ─ 二】阿瑟·斯卡吉爾(Arthur Scargill)







探討英國的勞工運動發展,少不了審視礦工工會的抗爭歷史,如同研究國際勞工運動歷史,不能不論及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而討論英國礦工及其工會的抗爭歷史,則又無法不去正視礦工鬥爭的代表性人物-阿瑟·斯卡吉爾(Arthur Scargill)。在歷史的推演過程,居於發軔或轉折點的人事物,不論成敗與功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後人走在耙梳歷史的小徑,面對遺留的印記,不論是清晰或模糊,終究無法掩耳遮眼側身而過,假裝沒看過或未曾發生過。(圖片來源: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olitics/margaret-thatcher/9982970/Margaret-Thatcher-Scargill-attacked-by-miners-he-once-led.html)



一個代表英國礦工戰鬥時代縮影的爭議性人物,阿瑟·斯卡吉爾(Arthur Scargill)從領導地區礦工勇敢與資本主義和政府正面對撞中聲名大噪,進而領導全國礦工工會(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 NUM)長達20年(1981-2000年)。在他手中,英國礦工工會因內鬨而分裂,並隨著英國煤礦產業的沒落而式微。而最不堪的是,他在垂暮之年竟然與全國礦工工會為了會員資格和財產紛爭而纏訟不止。一個從工會系統崛起,又被工會系統掃地出門的工運人士,過著隱士般的孤寂晚年….


1938年,斯卡吉爾出生於約克郡(Yorkshire),父親是礦工,也是英國共產黨員。1953年,剛滿15歲的斯卡吉爾開始礦工的生涯,從此一生與礦工的職場緊緊交錯,如命運之鎖鏈無法掙脫。1955-62年,他在共青團接受政治的啟蒙訓練,並於1962年加入工黨。


1972年,斯卡吉爾在伯明翰(Birmingham)著名的罷工事件(the Battle of Saltley Gate)扮演關鍵角色,首次運用「飛行糾察」(Flying Picket)戰術,維持15,000人的罷工規模和強度,終於迫使資方讓步。1973年,35歲的斯卡吉爾成為全國礦工工會約克郡分會(Yorkshire Area Council)的主席,旋即投入當年全國礦工的罷工行動,逼迫愛德華.希斯(Sir Edward Heath)政府於次年下台。赫赫戰功,讓斯卡吉爾於1981年獲得70%選票當選為全國礦工工會的主席,卻也注定他與鐵娘子柴契爾夫人(Baroness Thatcher)之間的對撞。


柴契爾夫人在大選期間即高舉整頓工會的政見,當首相期間,更是大力進行國營事業改革。缺乏競爭力,淪為錢坑的礦業自然是改革的主要對象。但因考量礦工反彈將造成政治的震盪,影響改革計畫的推動,1982年還是低調採取礦工調薪5.2%的讓步方案來化解罷工危機。1983年,伊恩·麥格雷( Ian MacGregor)受命擔任國家煤炭局的局長,這位號稱「礦工終結者」和「工會破壞者」的鷹派局長,臨危受命成為柴契爾夫人壓制工會的利刃。他挾持大力整頓英國鋼鐵公司的餘威,上任不久就宣佈將關閉20座礦區,以補償方式裁撤2萬名礦工。此舉,無異宣告政府與礦工工會零合鬥爭的行動正式展開。


198435,約克郡等地區礦工啟動罷工, 312,斯卡吉爾宣佈全國礦工工會大罷工。蘇格蘭、肯特東北部礦區的礦工幾乎全都罷工,接著蘭開夏郡和南威爾斯的礦工相繼投入罷工,但在諾丁漢地區,大多數礦井擁有現代化設備,煤炭儲量也豐厚,礦工認為政府不可能輕易關閉此地礦場,因此大多數礦工仍繼續上工。諾丁漢分會更因全國礦工工會不經投票就發起全國總罷工的決定,違反工會民主,因而拒絕配合罷工行動。


斯卡吉爾對於未經罷工投票即專擅決定罷工的指控,辯稱「無人可以使用投票來決定他人必須接受失業的現實」,並指責諾丁漢分會會員是罷工破壞者,是全國礦工的敵人,導致諾丁漢分會脫離全國礦工工會。這是勞勞爭鬥的另一戰場,也是政府分化工會的策略一環。斯卡吉爾拒絕罷工投票,導致此次罷工遭法院裁定為非法罷工,全國礦工工會被罰款20萬英鎊,資產遭法院扣押。


另一工會之間的齟齬,則是電工工會不僅反對礦工罷工,還向政府提供有價值的罷工情報來削弱罷工力量。鋼鐵工人工會則因不支持礦工的罷工,而遭到「忘恩負義」的批評,因為礦工曾在1980年支持鋼鐵工人的罷工。此次罷工顯然一開始就充滿爭議性,反映了斯卡吉爾本人的行事風格。


在媒體的攻防中,政府掌握了主流媒體的輿論方向,柴契爾夫人親上火線抨擊礦工工會是破壞國家民主價值的「內部敵人」,「對礦工的屈服將把議會民主的規則拱手讓給暴徒的法則」。 部份媒體更誇張報導礦工工會接受利比亞和蘇聯紅色工會組織的資金援助,硬是把斯卡吉爾污名為馬克斯主義的暴徒。社會對此次罷工的態度從同情轉向反對,與主流媒體的操作息息相關。


198533,礦工工會在彈盡援絕下宣佈結束罷工,對於斯卡吉爾的檢討聲浪也隨之而來,但他拒絕承認罷工失敗,反而一再強調「勝利存在於鬥爭的本身」,聽起來像極了今日很多政客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那美好的一仗,我們已經打過….」。


斯卡吉爾在罷工後仍領導全國礦工工會,直到2000年。但礦工工會經過此次罷工的耗損和分裂,已然元氣大傷,隨著政府加速關閉礦區,會員人數急遽下降,礦工工會終於退出工運的舞台。斯卡吉爾雖然於1996年成立英國社會主義勞工黨(Socialist Labour Party),企圖在政治舞台另覓春天,但在幾次大選中得票率僅有2%,已是泡沫政黨。


晚年的斯卡吉爾,不僅與長期支持他獻身工運的太太離婚,也捲入了與全國礦工工會的財產糾紛,工會指控他把全國礦工工會的基金當作個人提款機。他則主張有權購買其居住多年的房舍,但工會則認為該房舍係由工會支付租金,因此反控其無權占有。2013年,法院判決不必再支付斯卡吉爾在倫敦住所每年34,000英鎊的租金。


斯卡吉爾的一生「成也工會,敗也工會」,道盡工會政治的複雜與幽暗。最後附帶一提的是,斯卡吉爾挾著礦工工會的力量與柴契爾夫人的對抗,終究賠上了礦工工會的歷史榮耀。201348柴契爾夫人因中風辭世,有人傳「柴契爾已死」(Thatcher dead)的簡訊給斯卡吉爾,未料他竟回答「斯卡吉爾仍活著!」 Scargill alive!),兩個字道盡了這個孤寂老人胸懷的怨懟。(勞動小編之工運臉譜系列2





◎孟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