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工運事件簿 ─ 七】1946年澳洲皮爾巴拉罷工(1946 Pilbara strike)

皮爾巴拉(Pilbara)座落於澳洲西北部,行政區域屬於西澳。該地區由於地層富含鐵質,形成西北澳著名的「紅土藍天」。對礦石業者而言,西北澳是必爭之地,全球第三大礦業公司力拓(Rio Tinto)集團發跡於當地,而台塑集團所投資的鐵橋公司((FMG Iron Bridge)也在當地。皮爾巴拉(Pilbara)對觀光客而言,2011年上映的電影「Red Dog」的故事和場景是一大賣點,而每年7-10月的野花季更是視覺的獨特饗宴。盛開的黃色芙蓉、野風信子(bluebells)、粘桂皮、毛拉花(mulla mulla)處處綻放,五顏六色的原野繁花展現萬物復甦的活力。對勞工運動歷史有興趣的人來說,1946年皮爾巴拉罷工事件則有其特殊性,與一般的勞資爭議大異其趣,頗值探究。


皮爾巴拉罷工事件的主體是受僱放牧綿羊的原住民,因此罷工事件不僅涉及勞動條件的爭議,也代表原住民對殖民政府與白人資本家的人權抗爭。罷工始自194651,從皮爾巴拉到黑德蘭港(Port Hedland)等地,參與罷工人數約800名原住民,期間長達3年多,甚至在結束抗爭後仍有許多原住民不願再為白人經營的牧場工作。此件牧場罷工是澳洲首次原住民罷工事件,1967年原住民對北澳原住民土地權利的抗爭運動,也是受到這起罷工的激勵。


長期以來,澳洲原住民受僱於牧羊場工作的報酬是菸草、麵粉和其他必需品,而非現金。白人牧場經營者對待原住民如同廉價奴役,如果逃跑,還會交由警方逮回。為了爭取公平的薪資和生活條件,當地原住民執法人員曾向西澳地區的殖民機構要求自治(self-rule in the colony),但英國政府則堅持西澳公共收益超過50萬英鎊時才會依憲章規定分配1%作為原住民福利,後來甚至連原住民福利條款都被取消。



此次罷工主導者有三人,Dooley Bin Bin Clancy McKenna為原住民執法人員,另一人Don McLeod則是工會人物,也是澳洲共產黨成員。罷工計畫早在1942年原住民法律會議中即討論通過,參加該次會議的人員約200人,包括23個不同族語的原住民執法人員,算是原住民精英的工作會議。在長達6週的會議中,Don McLeod為主要協調人。罷工計畫被推遲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才啟動。



這起抗爭事件採取的策略近似輪流罷工,在警力的干預下,各放牧站的罷工並不長,當有人回去工作時就有人參加或重新加入罷工。為了維持罷工者的生計,在各放牧站外圍搭設帳篷,罷工者靠著山林生活技能從事採集野蔬、珍珠、獵捕袋鼠、山羊、和採礦等工作,努力維持自足。在外援部份,由Don McLeod積極說服黑德蘭港的海員工會,拒絕將羊毛運送到雪梨,並獲得20多個地區工會和聯合會的支持,其中婦女基督協會(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還成立「原住民權利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Defense of Native Rights)在柏斯(Perth)市政廳舉行公聽會,將爭議提高到政治層次。



在罷工期間,有許多參與罷工的原住民多次進出監獄,有些則被警方鏈成一串拘留數天後才釋放。194612月,Don McLeod 在黑德蘭港遭到逮捕,罪名是煽動原住民離開合法的職場,後經罷工者抗議才釋放。Don McLeod前前後後遭七次逮捕,理由都不同,頗受折磨。Jacob Oberdoo是另一個罷工英雄,他在一次意外衝突中表現傑出。有二名警員因射殺原住民的狗而被原住民合力制服,幸經Jacob Oberdoo的解危而未遭殺害。1972年政府要頒給他大英帝國勳章(British Empire Medal),卻被一口回絕,他謔稱應該把勳章掛在狗上(You pin medals on dogs),極盡諷刺。



19498月,海員工會開始禁運罷工地區的羊毛,迫使政府出面允諾罷工訴求,罷工案件終告平息。(勞動小編之工運事件簿系列7





◎孟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